脫除附著水 在氫氧化鋁的工業生產過程中,附著水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,其含量通常在8%至12%之間。為了提高產品的純度和后續處理的效率,首先需要通過加熱的方式脫除這部分水分。這個過程通常在100℃至110℃的溫度范圍內進行,通過控制加熱速率和溫度,可以有效地將附著水從氫氧化鋁中移除。脫除結晶水氫氧化鋁中的結晶水脫除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,通常分為三個階段: 低溫階段(100℃~300℃):在這個階段,氫氧化鋁開始失去部分結晶水,伴隨著少量的相變和結構重排。 中溫階段(300℃~600℃):隨著溫度的升高,結晶水的脫除速率加快,氫氧化鋁的結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,相變更加明顯。 高溫階段(600℃~1050℃):在這個階段,剩余的結晶水(大約0.05~0.1個水分子)被脫除。這個過程需要在動態條件下進行,以防止物料過熱和燒結。晶型轉變 在氫氧化鋁的脫水過程中,晶型的轉變是一個關鍵步驟。隨著溫度的繼續升高,氫氧化鋁從非晶態或無定形態逐漸轉變為不同的晶型結構。當溫度達到1200℃時,氫氧化鋁幾乎全部轉變成α—Al2O3,這是一種具有高度穩定性的晶型,廣泛應用于陶瓷、磨料和耐火材料等領域。結構與性能的變化比表面積的變化: 在煅燒初期,氫氧化鋁的比表面積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,特別是在240℃時,比表面積會急劇增加,這是因為物料內部的微孔結構開始形成。到達400℃左右時,比表面積達到極大值,隨后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,比表面積開始下降,這是由于物料燒結導致微孔結構的塌陷。灼減率的變化: 氫氧化鋁的脫水過程在400℃之前已經大部分完成,主要脫水過程發生在100℃至300℃之間。灼減率的變化反映了水分和其他揮發性組分的脫除情況。粒度的變化: 氧化鋁的粒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。粒度受原料(氫氧化鋁)的粒度、強度、焙燒溫度、升溫速度以及煅燒過程中的流體動力學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。 在煅燒過程中,隨著溫度的升高,氧化鋁的粒度會發生變化。通常,較低的溫度下,粒度較小;而在高溫下,粒度會增大,這是由于顆粒的團聚和燒結作用。
東超新材通過復合搭配、表面改性、干濕法一體化等技術,將不同類型、不同形態和不同尺寸的導熱粉體糅合,形成一種高性能的導熱粉體,可以提高粉體在有機硅、聚氨酯、環氧、丙烯酸、塑料等體系的填充率,形成致密的熱路徑,從而降低體系的粘度,促進填料之間的協同作用,獲得更好的導熱性。欲咨詢具體推薦方案。???